作者:楚姣姣
2020年6月,國資委印發《關于開展對標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動的通知》,從戰略、組織、運營、財務、科技、風險、人力、信息化八個方面作出部署;2022年12月,國資委印發《關于開展對標世界一流價值創造行動的通知》,從效益效率核心指標、創新驅動發展、國家戰略落實、治理效能提升、可持續發展、共建共享六大價值創造領域及價值創造體系能力建設提出要求。從“管理提升”到“價值創造”,企業覆蓋范圍更廣,要求內容綜合性更強,更加突出高質量發展的本質,對國有企業全面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的指導性更加明晰。對國有建筑企業來說,要充分學習領會“對標世界一流價值創造行動”的核心思想理念,將各項要求與企業業務拓展、運營管理相結合,不斷完善價值創造體系,提升價值創造能力,筑牢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根基。

聚焦效益效率核心指標開展價值創造。對比“兩利四率”與“一利五率”指標,將凈利潤、營業利潤率調整為凈資產收益率、營業現金比率,體現出對國有企業資產質量與資產創效、運營效率與運營質量的關注。建筑業市場競爭愈發激烈,行業利潤率持續下滑,政府債務風險加大,投資拉動、“墊資”施工等模式盛行,建筑企業普遍存在運營資產質量不高、資產盤活創效難度大、合同質量不高、資金周轉壓力大等現象,紛紛提出“有收入的合同、有利潤的收入、有現金流的利潤”,增加凈資產收益率、營業現金比率考核指標能使建筑企業聚焦經營質量與資產質量,投資類項目注重項目收益自平衡,現匯類項目關注客戶付款風險,從市場經營龍頭入手促進效益效率提升。
聚焦創新驅動發展開展價值創造。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,將重組科技部,發揮“新型舉國體制”優勢開展科技創新。建筑企業要牢牢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,做實各級科技創新平臺,加大研發投入強度,結合企業業務拓展需求,瞄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開展原始創新、集成創新、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,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與科技成果轉化利益分配機制,在科技型子企業開展專職科研人員分紅、員工持股等股權激勵試點,增強創新動能,激發創新活力,構建企業核心技術優勢,以科技創新賦能價值創造。
聚焦國家戰略落實開展價值創造。交通強國、制造強國、海洋強國、數字中國等國家重大戰略及區域重大戰略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落地需要央企國企勇于擔當、砥礪前行。建筑企業要服從服務于國家戰略,積極參與新型城鎮化、國家骨干水網、綜合立體交通網等重大工程建設,積極參與地方基礎設施及補短板工程建設,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。在產業鏈一體化趨勢下,中小型建筑企業要積極鍛長板,在產業鏈關鍵關節打造核心優勢;大型建筑企業要推動融合強鏈,積極打造開放合作的現代產業鏈生態系統,提升價值創造能力。
聚焦治理效能提升開展價值創造。企業的組織機構、管控模式、管理水平要與發展階段相適應,企業治理體系要能夠為規模的快速擴張保駕護航。隨著外部環境、業務模式、企業規模、管理短板在發展中不斷變化,建筑企業要充分考慮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,充分平衡組織活力與組織穩定性,構建靈活高效的組織架構,夯實管理基礎與后臺支撐,不斷深化總部對分子公司、項目部的賦能。適時通過大部制改革打破部門墻,激發組織活力,提升總部價值創造能力,補強管理短板,促進管理提升;適時通過設立城市公司深耕城市市場,推進人才資源向城市公司、項目一線傾斜,逐步做實城市公司,實現總部機關減人、管理效能提升。
聚焦可持續發展開展價值創造。業務是企業存在的根本,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,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業務結構的穩健合理與抗風險性。建筑企業構建業務結構要綜合考慮不同業務對規模、效益、現金流的貢獻,實現收入、利潤、現金流的平衡;要在促進鐵路、公路、房建、市政等傳統業務穩步增長的同時,大力培育生態環保、新能源、新基建等戰略新興業務,持續提升企業造血能力,實現短期增長與長期發展的平衡。
聚焦共建共享開展價值創造。對企業價值創造能力的評估不再以單一的經濟價值作為衡量標準,而是要從社會價值、環境價值、員工價值等方面進行全方位、多角度、整體性評估。建筑企業提升“造項目”能力,就要在項目前期策劃階段統籌考慮股東、客戶、員工、合作伙伴、社會公眾等多方主體利益,創新業務模式推進整體價值最大化,實現自身高質量的規模增長與效益增長,以多方共贏助力自身長期可持續發展。
歡迎轉發,禁止以本文編輯版本轉載,如需轉載請與【慧樸精益建造】微信公眾號聯系開白名單,021-61997709